枣庄数字经济:老工业基地的"数字觉醒"

2025-03-25 08:56  来源: 中国城市网

在鲁南大地的版图上,枣庄这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数字革命"。2022年,枣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78.6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前三位。这个曾经"一黑一白"(煤炭、石膏)支撑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在数字经济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一、产业转型的"数字密码"

走进滕州机床产业园,威达重工的数控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正在精准加工出口德国的精密部件。"通过机床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联网率从30%提升至8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40%。"企业负责人王永亮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介绍。这个投资1.2亿元打造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让这家老牌机床企业焕发新生,2023年前三季度海外订单同比增长67%。

枣庄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个案。全市已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2个,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在峄城化工园区,中科绿碳投资5亿元的"数字孪生工厂",将碳排放实时监测精度提升至99.5%,每年减少无效能耗折合标准煤1.8万吨。

二、数字基建的"枣庄速度"

夜幕下的鲁南大数据中心,上万台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已建成标准机架1.2万个,成为山东省内除济南、青岛外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2023年双十一期间,这里承载了京东华东区域78%的云计算任务,日处理数据量相当于整个枣庄图书馆藏书的150倍。

"我们看中的是枣庄的能源优势,数据中心PUE值(电能利用效率)控制在1.25以下,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京东(枣庄)数字经济产业园负责人张涛表示。该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37家,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产值19.3亿元,带动周边形成3公里"数字产业生态圈"。

三、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

在枣庄高新区,00后创客李明的团队正在调试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这个由5名大学生创办的企业,通过政府提供的"数字创客空间",仅用6个月就将算法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7%,拿下徐工机械的百万订单。"政府不仅提供免费算力支持,还帮我们对接了山科大专家团队。"李明说。

这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正在结出硕果。枣庄已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14家,与中科院、北邮等高校共建数字技术研究院3个。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8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亿元。在锂电新能源领域,精工电子建设的"数字实验室",将正极材料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7个月。

四、民生服务的"数字温度"

薛城区临城街道的"智慧社区"平台,让75岁的张美兰老人体验到数字时代的便利。"以前办老年证得跑三趟,现在手机点几下,第二天就送上门。"这个整合了57项政务服务的平台,已覆盖全市86%的城市社区,办事材料精简率达62%,群众满意率达98.7%。

在乡村振兴战场,山亭区的"数字果园"给出新答案。通过物联网监测、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当地特色火樱桃溢价30%仍供不应求。"每颗樱桃都有'数字身份证',上海客户扫码就能看到生长全过程。"合作社理事长刘广全介绍,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枣庄正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为引领,全力打造鲁南数字经济高地。随着投资60亿元的淮海数字智谷、规划面积3000亩的网安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数字觉醒"故事,正在书写更精彩的篇章。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枣庄用实际行动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同样可以充满数字时代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