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工业领域,重塑工业发展格局的当下,农业领域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展现出独特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成绩斐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粮食产量来看,2024 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突破 1.4 万亿斤大关,产量达 1.413 万亿斤,相比上年增产 221.8 亿斤。这一成果的取得殊为不易,是在克服局部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的,标志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与此同时,大豆扩种成果持续巩固,产量稳定保持在 2000 万吨以上,棉糖胶生产形势稳定,肉蛋奶、果菜鱼等 “菜篮子” 产品供应充足,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满足了多样化的饮食需求,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安全、更健康。
农民收入增长态势良好,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2024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119 元,同比实际增长 6.3%,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快 1.9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 2.34:1。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乡村富民产业的持续壮大,各类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此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种粮补贴到产业扶持,一系列政策 “组合拳”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村改革的纵深推进,如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经济活力,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地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2024 年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长达 13 万公里,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更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乡物资流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显著提高,达到 94%,让广大农村居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提升了生活质量。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 95%,电商与物流在农村深度融合,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走向市场,农村居民也能更方便地购买到丰富多样的商品,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生物育种技术作为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对保障粮食高产稳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6% 以上,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 95%,在提升农产品供给稳定性方面成效显著。不过,与发达国家已进入的种业 4.0 时代(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相比,我国种业仍处于 2.0 到 3.0 阶段,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基因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发展速度难以满足 “农业走出去” 战略的技术需求,亟待加快提升种源创新能力,选育更多优良自主品种。
农机装备水平同样不断提升,2023 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 10.78 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近 2 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 73%。但农机装备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作物农机应用水平低于粮食作物,单一功能农机多而高效复式作业农机少,小功率、中低端农机占比较大,高端大型农机短缺。同时,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部分地区农作物种植特点与现有农机适配性欠佳,且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因此,研发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的农机,尤其是集成多种先进技术的智慧农机,并搭建农机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的重要方向。
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广阔,2024 年我国新增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 19 个,累计达 116 个,并发布了多项智慧农业主推技术。智慧农业借助数字化平台与智能化链接,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能有效应对气候灾害、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然而,智慧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感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2023 年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 10.78%),智能化设备成本高昂阻碍推广,数智技术与其他农业技术融合不足等。推动数智技术与农业场景深度融合,仍是实现农业精准化管理与高效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