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工业:开启智能制造新时代

2025-03-14 08:54  来源: 中国城市网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工业领域,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变革。从生产流程的优化到产品创新的加速,从供应链管理的升级到企业决策的智能化,数字赋能工业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其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驶入了快车道。如今,在许多现代化工厂中,通过手机 APP 便能对流水线上的各类数据了如指掌;在控制室轻点鼠标,重型设备便能自动开启;实时呈现的大屏幕让工厂的每个角落尽收眼底。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 “未来工厂” 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显示,1 - 4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0946.9 亿元,同比增长 4.3%,营业收入达到 41.9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6%。其中,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 14439.8 亿元,增长 8.0%,增速加快 0.1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工厂里出现了诸多 “智能” 新场景:“机器人同事” 承担重活累活,“无人工厂” 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透明化生产线” 实时监测全流程作业数据,企业管理者在办公室点击鼠标,便能指挥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数字孪生、信息物理系统、低代码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进行融合创新。特别是 “5G + 工业互联网” 的融合发展,让工业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在广东顺德,“5G 全连接”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机器人手臂整齐作业,AGV(自动引导小车)零差错调度运送,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效益的 “双提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传统食品工厂借助 “5G 智慧工厂” 系统,精准采集、快速传输、实时反馈生产制造全流程数据,实现了农作物的自动化加工作业;在江苏南京,“5G + 数字孪生” 技术助力全流程智能化贯通,通过一系列自动化生产线、立体仓库、自动化输送线,实现了 “产品不落地” 的自动化生产运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产业互联网研究部主任黄颖指出,我国 “5G + 工业互联网” 正从起步探索迈向深耕细作、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融合应用不断走实向深,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提质增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举措。日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正式通过,明确要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各地也纷纷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相关企业提供创新保障。江西致力于打造 “数字领航” 企业和 “数智工厂” 标杆,为当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 “产业大脑”;山东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 “数转智改”,鼓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揭榜挂帅”;河北加快推进工业设备上云、计算存储上云、平台系统上云,开展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服务。​

展望未来,工业的数字化发展前景广阔。《工业数字化 / 智能化 2030 展望》报告提出,未来工业应是 “imagine” 的,即具备虚实融合、大规模定制化、灵活适应变化、可靠互信、体面工作、自然友好、生态共荣等特征。面向 2030 年的未来工业,工业装备数字化、工业网络全连接、工业软件云化、工业数据价值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智能体参考架构也为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工作提供了指引,将工业软件比作 “大脑”,工业云底座视为 “心脏”,工业边缘引擎、数字工业装备当作 “四肢”,先进工业网络作为贯通全身的 “神经”,工业数据作为无处不在、流动的 “血液”,端到端安全作为工业企业的 “免疫系统”。​

在数字赋能工业的浪潮中,张掖市也积极行动,制定了《张掖市强工业数字赋能工程实施方案(2022 - 2024 年)》。围绕 “数字产业化” 和 “产业数字化” 两大目标,张掖市构建数字经济平台体系,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地数据专业运行机构,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通过这些举措,张掖市旨在形成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推动数据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赋能工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政府应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开启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