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渔业养殖也不例外。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度融入渔业养殖的各个环节,为传统渔业养殖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变革,开启了智慧渔业的崭新时代。
一、数字技术助力精准监测与调控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传统渔业养殖中,养殖户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养殖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滞后性。而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养殖环境监测变得更加精准、实时和全面。
在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当地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了 “端 - 网 - 云” 三位一体的智慧渔业感知体系。在设备端,98 个养虾温棚内布满了水质传感器、气象工作站、水下摄像等 7 类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对 PH 值、溶氧量等 7 项关键生态要素进行全天候采集。这些设备通过自主研发的 5G 集成终端,将海量数据经 CAN 总线传输至云端,年处理数据量达千万级。在供电保障上,采用太阳能 + 锂电池的离网供电系统,确保监测站点 7×24 小时稳定运行。网络层面,依托全县 490 座 5G 基站搭建起低时延传输通道,单基站覆盖半径达 500 米,视频监控时延控制在 200ms 以内。通过这一体系,养殖环境的透明度提升至毫米级,养殖户能够实时掌握养殖环境的细微变化,为精准调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三岔河镇冷水鱼智慧渔业工厂,借助 5G 信息传输、实时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分析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工厂内的鱼菜共生 4.0 智慧养殖系统,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使每立方米水产养殖量从传统的 5 - 15 公斤提升到 50 - 70 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有效解决了高密度生态养殖和尾水排放污染难题。
二、数字化推动渔业生产管理高效化
传统渔业生产管理往往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低下。数字经济的融入,为渔业生产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在距离大陆架 70 公里的南隍城岛附近海域,矗立着 8 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在这里,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如同网箱的智慧大脑,操控着自动投饵机、水下机器人、环境监测设备、养殖过程数据监测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化设备。每个深水网箱仅需配备 3 - 4 名技术工人操作,更多依赖数字化系统进行管理。数字化的应用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降低了人工作业风险、节省了饲料,还能精准助力产品生长,同时记录下产品生长过程,实现质量可追溯。每条鱼的生长周期都有详细数据记录,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系统,清晰了解所购买鱼类的生长环境、投喂饲料、用药情况等信息,吃得更加放心。
博兴县基于 “三层 B/S 架构” 构建的智慧渔业中枢平台,形成了数据采集 - 分析 - 决策的完整闭环。数据信息层汇聚了环境参数、视频影像、专家知识等 12 类数据资源,并构建起涵盖 5 万条病害防治方案的知识库。业务处理层开发的六大智能模块中,预警系统可提前 48 小时预测水质恶化风险,准确率达 92%。功能表示层通过可视化大屏与移动终端联动,农户可实时查看环境热力图、设备状态仪表盘等 30 余项指标。创新推出的 “双平台” 服务模式,测控平台实现远程增氧机启停、投饵量调节等 8 类设备控制,年节约人工成本 300 万元;管理平台开发的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虾苗投放至成虾销售的全程数字化跟踪。手机 APP 集成了环境调控、农事记录等 15 项功能,用户日均活跃量突破 1.2 万人次,农技咨询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
三、数字经济促进渔业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不仅提升了渔业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在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产业升级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了新的渔业养殖模式和业态。例如,防城港市港口区的 AI 智慧生态数字化对虾养殖项目,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露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整体环境的精准控制,优化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海水养殖向科技要产能。该项目采用三级养殖模式,虾的成长周期计划从传统的 90 - 120 天缩短至三个月,预计一个车间投产后,一茬虾产量可达 20 - 30 万斤。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当地渔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健全渔业产业体系。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晓阳家庭农场示范基地,通过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尾水零排放,单产提升 40%。同时,数字经济带动了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博兴县建成数字设施渔业产业园等三大载体,集聚了物联网设备研发、智能渔机生产等 15 家配套企业。创新的 “渔业大数据 +” 服务模式,推动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扩大至 8.5 万亩,白对虾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量的 35%。目前,智慧渔业模式已在 10 个标准化示范区复制推广,渔业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数字经济还为渔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商州区通过与北京二商集团、首农集团、京东集团、盒马鲜生等企业合作,打造 “秦岭冷泉鱼” 公用品牌,建设精深加工、保鲜冷藏、智能物流项目,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渔业产品的溢价增值。
数字经济正全方位赋能渔业养殖,从养殖环境监测、生产管理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都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智慧渔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在这一时代浪潮下,渔业养殖户和相关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共同开创渔业养殖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