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北平原之上,德州这座素有 “九达天衢”“神京门户” 之称的城市,正搭乘数字经济的高速列车,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优越的区位优势,在数字浪潮中奋勇前行,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焕新、数字产业崛起的蓬勃发展图景,向着打造数字经济强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回首德州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虽起步并非一马当先,但近年来砥砺奋进,势头迅猛。过去五年间,数字经济规模以年均超 18% 的速度增长,至 2023 年,已突破 45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 10%,逐渐成长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在冀鲁边界地区数字经济版图中崭露头角。
政策的东风为德州数字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市政府高瞻远瞩,出台《德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等核心任务精心谋划。每年安排不少于 4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项目、奖励数字化转型的先锋企业,激发全社会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热情;构建 “一核三区多点” 布局,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带动陵城、禹城、齐河等区域协同发展,多点开花,形成全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
德州发展数字经济,优势得天独厚。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天然王牌,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交汇地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便于承接京津等地先进数字技术辐射,也利于自身数字产品与服务向周边输出,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协作网络。产业基础扎实多元,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完备,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造了广阔天地。以通裕重工为例,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对风电装备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生产效率提升 20%,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幅提升。此外,德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董子文化、运河文化,能够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无尽灵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德州成绩斐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茁壮成长,德州软件园吸引众多软件研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应用的企业集聚。其中,[某软件公司] 研发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已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新能源企业广泛应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30%,运维成本降低 20%。数字创意产业独具匠心,结合运河文化打造数字文旅体验项目,德州运河古街的数字化历史场景复原,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当年繁华,年游客接待量借此提升 30%,旅游收入显著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稳步发展,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持续发力,部分产品进入国内主流市场,为德州数字经济发展增添硬实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堪称德州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制造业领域,大力推进 “智能制造” 工程,景津环保利用大数据优化压滤机生产工艺,产品收率提高 15%,能耗降低 10%;保龄宝生物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原材料库存周转率提高 30%,产品交付及时性大幅提升。农业方面,乐陵金丝小枣、齐河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产区引入农业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质量追溯,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超 20%,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业领域,电商、智慧物流发展迅猛,德城区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超 300 家,年交易额突破 40 亿元,快递出港量同比增长 40%,打通本地优质产品走向全国的便捷通道;德州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上线,为小微企业融资超 50 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
然而,德州数字经济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字基础设施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仍存在薄弱环节,网络带宽不足、5G 覆盖不全,制约数字技术的普惠应用;高端数字人才供需失衡,精通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且熟悉本地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难以满足企业深度数字化转型需求;数字产业生态尚不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重困境,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不够紧密,产业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展望未来,德州数字经济前景光明。在基础设施强化上,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投入,确保 5G 全覆盖、千兆光纤进万家,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人才引育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设立数字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提供优厚待遇,吸引并留住高端数字人才。产业生态优化上,搭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咨询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促进企业深度交流与协作,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德州,正以开放包容之姿、创新进取之态,在数字经济的浩瀚海洋里扬帆起航。假以时日,必将凭借数字经济之力,实现城市的华丽升级,成为冀鲁边界数字经济的璀璨明珠,让 “九达天衢” 在数字时代绽放全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