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剖析

2025-03-17 16:28  来源: 中国城市网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了解林业发展现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业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林草产业涵盖资源培育、木材生产、林下经济、木竹加工、制浆造纸、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规模庞大且发展迅速。2024 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 10.17 万亿元,近 10 年年均增长率超 5.7% ,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林业产业的蓬勃活力。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持续稳居世界第一,森林食品已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带动从业人员超 1 亿人,林业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方面贡献突出。木材生产方面,2024 年全国木材产量 1.37 亿立方米,较 2023 年增长 8%,反映出木材产业在合理规划下稳步发展,能够满足国内部分木材需求。​

二、生态建设成果斐然​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我国成绩卓著。2024 年,全国完成营造林 444.6 万公顷,种草改良 322.4 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 278.3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 25%,森林蓄积量超 200 亿立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草局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 11.6 亿亩,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三北” 工程攻坚战稳步推进,2024 年安排中央资金 320 亿元,完成治理面积超 380 万公顷。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也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众多相关工程项目,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 500 万公顷。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三、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发展支持不足​

我国林业产业整体处于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结构相对单一。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我国林业产业人均生产率、产品附加值、特色经济林产品深加工比例分别仅为发达国家的 1/6、1/3、1/6 ,处于中低端水平。林业经济、木结构建筑等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不多,在森林资源培育、技术创新、科学利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在科技投入、机械化、信息化、数智化等方面落后于其他行业部门。​

(二)科技创新滞后​

林草装备技术薄弱是当前林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我国户外林草机械化率不足 15%,远低于欧美国家 80% 的水平。以广西为例,林业科研财政投入不足林业产业总产值的 0.1%。林木高效经营、经济林果采收、木竹加工等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林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低,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发展滞后,林业碳汇监测计量等尚未体系化标准化,这些都制约了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基础薄弱​

科研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平台基础建设落后。林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仅占全国的 1%,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量仅占全国的 8%。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农业的 1/6,且人员流失率较高。林业投资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参与率低,金融产品创新滞后,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数量约为农业的四成,龙头企业培育不够,不利于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我国林业在产业规模扩张和生态建设方面成绩显著,但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强化基础保障建设,推动林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